当前时间:
 
 
当前位置:首页 > 档案业务 > 档案编研
为铜陵解放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候选人事迹
发布日期:2016-03-08 点击数:7363次 来源:郊区档案馆

01、王  卓(1912-1972)男,安徽省铜陵县人,中共党员。王卓1938年11月参加革命,在新四军三支队救亡训练班学习时入党,1939年4月起先后任铜陵三区、一区区委书记,1940年6月任铜陵县委宣传部长兼东二区区委书记,1941年1月任铜陵敌前工委书记,5月改任铜陵敌前县委书记,为接应、掩护皖南事变突围人员,恢复、建立被敌破坏的党组织,发展群众抗日武装、打击日伪顽作出了积极贡献。    

 

02、叶为祜(1914-1943)男,安徽省铜陵县人,中共党员。叶为祜1934年入党,抗战爆发后在家乡组织群众抗日,1939年6月组建叶家洲游击队,成为铜陵敌后抗日游击队创始人之一。后任由游击队等武装改编的铜陵独立连连长,1940年任铜陵敌后县委军事部长,1942年2月,任铜陵大队副大队长,指挥大小战斗数十次,粉碎了日伪顽的围剿,同时为江北新四军筹措大批粮款解决部队供给。1943年7月在铜陵范家湾遭日伪军包围袭击,经激烈战斗,壮烈牺牲。

 

03、叶光华(1921-2011)男,安徽省铜陵县人,中共党员。叶光华1941年3月入党,1942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,1945年10月入伍,在铜陵县境内从事党的地下工作,在铜陵县钟仓、西湖乡一带走村串户,秘密发展地下党员。1945年参加新四军皖南支队,先当战士,后任副指导员、指导员。在铜陵、青阳、贵池一带进行游击战,一边建立党的地方政权,一边发展革命武装。他带领的一支队伍在一年不到时间里从12个人、4条枪发展到100多人、几十条枪,从1945年至1949年,参加和指挥一系列战斗,歼敌数百人,为皖南抗战和铜陵解放,作出了积极贡献。    

 

04、刘  英(1921-1992)男,安徽省铜陵县人,中共党员。刘英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参加新四军游击队,在1938年至1945年期间,他先后担任铜陵凤心区军事科科长、两湖(东、西湖)游击队队长、铜陵独立连排长、党支部书记、铜陵大队副教导员等职。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组织发动群众,扩大抗日队伍,长期坚持开展敌后抗日斗争,多次指挥部队对敌作战,打击日伪顽气焰,扩大抗日敌后根据地,为铜陵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
 

05、孙泰然(1919-1942)男,安徽省铜陵县人,中共党员。孙泰然抗战爆发后弃学回乡参加抗日救亡,1939年5月入党,负责中共铜陵县委设在他家的情报交通站,出色完成了传递情报、护送党和部队同志的任务。在他和哥哥影响带动下,他的妹妹和母亲都投身革命,他家成为我党安全稳定的活动堡垒。1940年赴新四军三支队干训班学习后在军医处、青年营等处工作。1941年皖南事变后,任铜陵一区区员兼犁桥乡乡长,参加敌后区委游击队,带领游击队员四出袭击日伪,弄得敌人坐卧不宁。1942年秋不幸被捕,受尽酷刑,视死如归,英勇就义。    

 

06、朱  农(1917- 2012)男,安徽省铜陵县人,中共党员。朱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历任中共铜陵县委委员、宣传部长、中共铜陵敌后县委书记、中共铜青南县委组织部长、副书记,铜青南各界抗敌协会联合会主任,中共沿江中心县委委员兼组织部长,中共铜青南县委书记,铜青南游击大队政委,铜青贵县政府县长等职,组织领导铜陵军民开展抗击日伪顽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斗争,为铜陵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。    

 

07、张  东(1917-1941)  男,江西省进贤县人,中共党员。张东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,1938年11月入党,12月随部队来到铜陵,先后任中共铜陵二区区委书记、县委委员兼县委青年部长、县委宣传部长等职,主持成立铜陵县青抗会,引导热血青年投身革命。1940年3月担任中共铜陵县委书记后,领导向国民党当局的借粮斗争取得胜利,发展壮大民兵组织,组建了数千人的铜陵山区猎户队,在1940年两次反“扫荡”战斗中,指挥猎户队配合新四军打退了日寇进攻。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突出重围,路经南陵时被敌逮捕,惨遭杀害。    

 

08、张世杰(1916-1988)男,安徽省铜陵县人,中共党员。张世杰1938年参加革命并入党,1939年2月起先后任铜陵一区区委书记、铜陵县委宣传部长、县委书记、皖南特委巡视员、秘书长兼军事部副部长。皖南事变中被俘,后逃出上饶集中营回到新四军七师,1941年10月起历任中共铜陵敌后县委书记和无南、繁昌县委书记,1944年7月任中共铜青南县委副书记兼铜青南总队总队长、铜青南行政办事处主任,1945年1月任铜陵县政府县长。1949年4月任24军71师211团政委时,率部参加渡江战役,攻占长江南岸胥坝、顺安等地,为铜陵解放作出突出贡献。    

 

09、张玉田(1915-2002)男,福建省上杭县人,中共党员。张玉田1932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,1933年10月入党。1940年任新四军二支队三团二营五连连长时率部驻防铜陵,取得两次反“扫荡”战斗的胜利。1944年初任皖南支队铜陵大队大队长,经过艰苦努力逐步扭转了范家湾事件后铜陵抗日斗争的困难局面。1949年4月任24军70师210团副团长时,率部参加渡江战役,率先攻占胥坝文兴洲,解放铜陵县城,使铜陵成为江南解放第一城。    

 

10、张伟烈(1911-2006)男,广东省饶丰县人,中共党员。张伟烈1928年参加革命,1937年入党并在江西抗日义勇军任宣传队长。1938年10月来铜陵恢复发展地方党组织,先后任中共铜陵中心区委书记、铜南繁中心县委书记、铜陵县委书记、皖南特委委员兼铜繁芜中心县委书记等职。在他领导下,沙洲游击大队组建成立,地方党组织迅速壮大。皖南事变后组织掩护千余新四军官兵到达江北无为。1941年5月起先后任中共皖南特委宣传部长、铜繁行政办事处主任、中共铜青南县委书记、皖南地委组织部长等职,浴血奋战,为皖江地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。    

 

11、张良仕(1899-1946)男,安徽省铜陵县人,中共党员。张良仕1931年初参加铜陵湖城涧农民暴动,1934年入党,率赤卫队参加中共铜繁芜县委发动的暴动斗争,1935年任中共犁桥区委书记,后转移到南陵县丫山地区从事地下活动。抗战爆发后历任丫山农抗会主任、中共丫山支部书记、何湾区委书记等职,发展地方武装,开展对敌斗争,率民兵游击队配合新四军两次攻打顽军192师取得胜利。新四军北撤后,留在铜陵坚持斗争。1946年2月在反“清剿”斗争中因伪保长告密不幸被捕,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,于当年3月英勇就义。    

 

12、杨  明(1919-2003)男,广东省大埔县人,中共党员。杨明1936年投身学生抗日救亡运动,1937入党,1938年初加入新四军,在皖南开展民运等工作。皖南事变后先后任铜陵敌前行动委员会、铜青南党政军委员会、铜陵游击大队、铜陵敌前县委、铜青南县委、铜青南大队、铜青南总队、皖南支队三团领导职务,开展抗日游击战争,粉碎日伪顽“清剿”和“扫荡”,稳固了抗日根据地。1945年10月起任中共沿江中心县委、中共皖南人民自卫军、皖南地委、沿江总队、黄西工委、黄西总队等重要领导职务,率部转战黄山以西,开辟泾太石和沿江根据地,有效地扰乱敌后方,为配合大军渡江解放皖南作出了突出贡献。    

 

13、沈  默(1901-1950)男,山东省郓城县人,中共党员。沈默幼年流落到铜陵三官庙为僧。他以僧人身份为掩护,配合苏拓夫从事发展党组织、发动群众的革命活动。1931年初入党,成为铜陵早期党员之一。1934年11月参与组建铜陵第一个县委———中共铜繁无县委并任第一任组织部长,为建立发展地方党组织做了大量工作。1935年铜繁无县委遭敌破坏后与党失去联系,1938年10月参加新四军第五支队,历任军医、淮南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总务科长、山东省荣军疗养院所长等职。1950年病逝,被批准为革命烈士。    

 

14、苏拓夫(1905-1942)男,安徽省桐城县人,中共党员。苏拓夫1926年冬赴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,接受马列主义教育并入党。1927年8月,回家乡秘密开展建党工作和群众运动,任中共桐城区委委员、县委委员、宣传部长等职,领导了农民闹米荒斗争。1933年初来铜陵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,1934年11月成立铜陵县第一个县委组织———中共铜繁无县委并任县委书记,到次年春先后建立5个区委十几个支部,党员发展到400多人。七七事变后历任中共繁昌县委组织部长和敌后县委书记等职,开展抗日宣传和民众抗敌运动。1942年1月因叛徒出卖被捕,同年7月英勇就义。    

15、陈可亭(1898-1943)男,安徽省枞阳县人,爱国民主人士。陈可亭早年赴日留学,回国后怀着教育救国、实业救国的理想开办学校、兴办纱厂。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,捐献枪支和资金帮助组建沙洲游击大队。皖南事变后投奔皖中抗日根据地,将经营的纱厂和部分田产捐献给七师筹办兵工厂,并资助七师创办小型卷烟厂。1942年7月皖中参议会在无为县成立,他被公推为首届参议会副议长,后兼任皖中水利委员会主任,积极参政议政,一心扑在抗战事业上。1943年3月在反日伪“扫荡”战斗中,为救护一小女孩壮烈牺牲。    

 

16、陈孝铠(1915-1943)男,安徽省铜陵县人,中共党员。陈孝铠读书期间投身抗日救亡,1937年高中毕业后回乡组织抗敌协会。抗日战争初期,参加章啸衡组建的沙洲游击大队,后升任第三中队副队长。1938年冬入党,并担任墩上陈村党支部青年委员。后任铜陵青年营营长,指挥部队多次与敌作战,两次身负重伤,歼灭日伪军数十人。1942年起任铜陵敌后货检局局长、铜青南货管局局长等职,想方设法增加税收,筹措抗日经费,保障抗日根据地军民的供给。1943年7月在铜陵范家湾战斗中壮烈牺牲。    

 

17、陈尚和(1912-1947)男,安徽省铜陵县人,中共党员。陈尚和1934年参加革命并入党。七七事变后在民和乡(今东联乡)组织农抗会、妇抗会、青抗会等抗日团体,建立党的基层组织,率游击队民兵破坏敌交通通讯。皖南事变发生后,时任敌后县委宣传部长的他根据上级指示,收容、护送突围到铜新四军官兵赴江北,组织铲除一批汉奸特务。后任铜青南县委联络站副站长,成功开展情报搜集和争取敌伪人员等工作。新四军北撤后,留在铜陵坚持游击斗争,1947年11月17日,时任泾青南县委副书记的陈尚和在南陵县小张家山战斗中英勇牺牲。     

 

18、陈恒昌(1913-1953)男,河南省沁阳县人,中共党员。陈恒昌1931年参与组织豫南暴动投身革命,翌年入党,历任豫南独立团秘书、皖东新四军东进纵队营长等职。1943年7月范家湾战斗中,新四军铜陵大队受到严重损失,陈恒昌受命于危难之时,于同年9月担任铜陵大队教导员,率部取得多次对日伪顽战斗的胜利,为争取国民党川军144师、开辟铜陵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,作出了突出贡献。    

 

19、陈春圃(1892-1968)男,安徽省铜陵县人,爱国民主人士。陈春圃早年参加反袁护国斗争,“五四”运动后在家乡建校办矿,实业救国。抗战爆发后,主动与新四军联系,带头筹集钱粮支援部队,资助组织群众性抗敌组织,协助新四军捉拿日伪特务。皖南事变后掩护许多革命同志通过敌人封锁线渡江去无为。新四军北撤后,坚持拥护共产党,传递提供情报,掩护地下党活动,营救我方被捕人员。渡江战役前夕令时任国民党钟鸣乡乡长的其子陈达时,带兵保卫解放军渡江先遣队安全通过钟鸣一线,为策应大军渡江、解放铜陵作出了积极贡献。    

 

20、陈爱曦(1914-2003)男,安徽省铜陵县人,中共党员。陈爱曦1938年10月参加铜陵抗日游击大队,同年12月入党。皖南事变后先后在中共繁昌敌前县委、铜繁边区工委、铜陵敌后县委、铜青南县委、南繁芜县委、泾南工委、沿江中心县委、泾太石工委担任领导职务,发展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,建立游击根据地,粉碎敌人“清剿”,指挥蒋家坑、龙门等一系列战斗取得胜利。1949年2月兼任铜陵县委书记,部署铜陵一连侦察敌人江防情况,派交通员将情报送往江北解放军指挥部,组织领导挂岭阻击战,夺取了解放铜陵最后一仗的胜利。    

 

21、陈益卿(1910-1943) 男,安徽省铜陵县人,中共党员。陈益卿抗战爆发后投身抗日救亡,1938年10月入党,与陈尚和等人组成抗战时期铜陵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———墩上陈村党支部,任书记。1940年2月起,任中共铜陵北二区区委书记、铜陵县抗敌自卫委员会主任、新成立的铜陵县一区区长、临江行政办事处副主任兼铜陵行政督导处督导员等职,领导抗日活动,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,征税支援新四军皖南支队,供给区乡抗日政权,建立民兵组织开展对敌斗争。1943年6月因叛徒出卖被日军逮捕,坚贞不屈,英勇就义。    

 

22、巫希权(1911-1943)男,福建省宁化县人,中共党员。巫希权1930年7月参加红军,先后任班长、排长、连长,1933年入党,红军北上后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。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二支队三团三连连长、三团特务营营长、新三团二营营长等职。皖南事变中率部英勇阻敌,带领300余人突出重围到达狮子山。1941年5月与杨明、何志远等组成铜青南党政军委员会和铜陵大队,任大队长,指挥埂塘伏击战歼灭日军一个小队,经过两年多努力创立了铜陵敌前抗日游击根据地。1943年7月,在铜陵范家湾遭敌人袭击,突围时英勇牺牲。    

 

23、罗建新(1917-1943) 男,安徽省肥东县人,中共党员。罗建新1938年在抗日救亡训练班学习时入党,结业后参加新四军铜芜繁游击队,任特务连指导员。皖南事变中身负重伤被俘,关押到上饶集中营,在狱中同敌人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斗争,1941年6月,组织30多名新四军战士成功越狱回到铜陵,参加了杨明等组建的铜陵大队。1942年起担任顺安区委书记,发展地方党组织,组建游击队,动员人民群众支援抗战,为坚持铜陵抗日斗争做了大量工作。1943年7月17日在铜陵范家湾战斗中为掩护部队,阻击敌人,英勇牺牲。

 

   

 

 

 
 
铜陵市郊区档案馆版权所有   地址:铜陵市铜都大道南段8699号4号楼   电话:0562-2896759 2890163
本站总访问:913186人  皖ICP备15026207号   技术支持:志扬软件   

皖公网安备 34071102000057号